本報岳陽訊行軍路線、戰備物資、地理位置、人口分佈,湖南有哪幾座山、哪幾條河,怎麼走哪裡近,各地經濟、歷史、文化等,戰前詳細研究成冊在軍隊內部發行,戰後卻下令銷毀企圖消滅證據。1938年日軍發行的《支那事變戰跡の刊》,日前在岳陽新牆河抗戰舊址被髮現。2014年1月6日,記者找到保存此書的楊林鄉龍潭村磅上組李玉英家。
  “一直丟在家裡的衣櫃里。”李玉英回憶,大概二十年前,兒子去外婆家玩耍時帶回了一本“字典”。後來發現不是,就隨手丟進了衣櫃。“烏七八糟也不知道寫的什麼。”李玉英說,她只知道這本書是父親遺留下來的,但父親1966年去世時她才十二歲,書的來源並不清楚。
  “我以為是字典就拿回來了。”李玉英兒子方偉峰證實,他十一二歲去外婆家玩時,看到舅舅家的衣櫃里放著這本“字典”就帶回了家,但隨後發現根本看不懂,事後也沒有再放在心上。
  李玉英的父親叫李福初,老家在十幾裡外的福沖村。據李玉英介紹,她父親曾經在君山農場上班,但之前的事情她一概不清楚。李福初的侄子李雄軍透露,伯父當年曾經當過兵抗過日,回鄉後去了君山農場做工,死於上世紀六十年代。
  至於這本當年日軍內部刊物是李福初當年抗戰時繳獲抑或是事後收集,李玉英及家人均表示無從知曉。儘管書的來源難以考證,但原岳陽市政協文史委副主任、湖湘文化抗日戰爭研究中心主任唐華元對此表示,該書的發現對研究抗戰歷史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價值。“根據我的瞭解,在岳陽地區還是首次發現。”
  記者吳和健 通訊員彭新華 李岳波
  手冊摘錄
  湖南省概要
  湖南省位於中國的中部,東邊與江西接壤,西邊與貴州相連,南部與廣東、廣西相臨,北部與湖北相連。
  湖南省以農業產物為主,其中以米、茶、桐油、棉花、麻等最為豐富,特別是米的產量非常多,省內居民完全可以自給。茶是湖南輸出最大的產品,其中大部分運往漢口。礦產包括鉛、錫、亞鉛、銻等,其中銻的埋藏量是世界最大的。本省面積約為220000平方公里,人口數量為兩千八百五十萬人。
  瀟湘八景
  湖南是洞庭湖和湘江連接的地方,古來文人墨客都常常稱贊這裡的風景優美,有瀟湘八景美譽。
  瀟湘夜雨(永州城)、平沙落雁(衡州府縣)、洞庭秋月(岳州府縣)、山市晴嵐(長沙附近的昭山鋪)、遠浦歸帆(湘陰縣城)、煙寺晚鐘(衡山縣城)、江天暮雪(長沙城岳麓山)、漁村夕照(桃園縣城)。此為八景。
  常德
  從漢口出發,252里的地點,是西邊有山、東面有平原、人口約30萬的通商港口。日清汽船從漢口到常德,每周兩地發船一次,上航三天、下航兩天。但因為近日受到排日運動的影響,經常出現停航現象。
  常德輸送物資主要去往貴州省和四川省。各種產物中桐油最多,桐油的量幾乎占據了全國桐油總量的絕大部分。常德上游航行的船隻以民船為主,民船吃水淺,不易擱淺,除此之外的船隻沒有。
  岳州
  從武漢出發,粵漢鐵路是向南經過岳州。岳州又稱岳陽,人口數量為十餘萬,這個位置是湖南北方的咽喉,水運便利,四通八達。此地主要輸出品為桐油、毛皮、水銀、麻、牛油等。輸出國外物品主要為棉織物、石油非常多。其他還有棉絲、砂糖及雜貨等。岳陽周圍有三里的城牆,在朝陽(東)、岳陽(西)、鳳儀(南)、楚望(北)四面有城牆,岳陽門外最有名的有岳陽樓。宋朝文豪範希文的《岳陽樓記》是膾炙人口的名文。
  株洲湘潭
  株洲在粵漢鐵路從長沙出發大約四十餘公里的地方。還有一條株萍鐵路(株洲、萍鄉之間)。停車場在湘江的右岸,距離火車站一里地有一條繁華的街市。湘潭是從此地出發向西十餘里的下游。停車場附近,有株萍鐵路的重點。萍鄉的石炭是這個地方(運輸)。
  長沙
  在粵漢鐵路沿線,作為湖南省的省城,在湘江的右岸,人口數十萬。作為1904年的通商港口,有外國領事館、學校等城市建築。主要出產米、紙、煙草、漆、麻、木棉、桐油、瓷器、木材、石炭、鐵、銻等。府城形狀近似於長方形,南北約兩里地,東西一里地,周長約六里。城牆高三丈,城牆由石頭和煉瓦堆積而成,十分堅固,市民稱其為鐵壁城。城的東南角有一座高樓,名為天心閣。城的西牆,湘江邊有一條河街。從大西門到小西門一代,有外國人雜居,非常繁華。在南門外,銻的煉製所以及剛剛開始運營的各種工廠聚集在這裡,形成了一定規模的工業地區。
  西安事變之後,長沙成為抗日政府的重要據點,國民政府在此地設有交通部,通過粵漢鐵路與香港、廣東都有聯絡。盧溝橋事變後,放棄南京的蔣政權在岳麓山附近建立了長沙軍官學校,主要以培養抗日軍將領為目的。其在昭和十三年(1938)四月落成日遭到海軍航空部隊空襲,造成當時城市大混亂。
  長沙作為歷史名城還有太平街、定王台、曾國藩祠、左宗棠祠等等。整理/記者曹凌曦
  [相關鏈接]
  人手一冊,熟記於心以備作戰需要
  《支那事變戰跡の刊》由日本陸軍畫報社主編、日本陸軍恤兵部發行、共同株式會社印刷,出版日期為1938年,書籍背後印有“非賣品”及“不許複製”字樣。原書有上中下三捲,岳陽發現的為下捲。
  李玉英家的《支那事變戰跡の刊》共320頁,長13釐米,寬10釐米,為深藍色硬紙外殼,以文字為主,輔以大量圖片,記述了日軍從北到南攻陷我國領土的時間、路線圖,清楚記錄了當年日軍侵華罪行。該書在第一頁前言部分開篇即稱“本書收錄作戰地區的地理的,歷史的或者經濟的資料”,“本書應該儘早地普及到現在士兵的手裡,在戰爭的空閑之餘好好閱讀熟練於心,等待戰爭開始”等內容。
  據報道,1945年8月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之前,為了毀滅罪證,日本陸軍大臣向各部隊發出一份緊急密電:“凡一旦落入敵手(指中國)就可成為對我們不利的文件,均應作為機密文件處理並立即銷毀。”作為日軍內部刊物的《支那事變戰跡の刊》當時幾乎全部化為灰燼。 記者吳和健
  (原標題:70多年前,日軍手冊里的湖南是怎樣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jrybzfw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